曼联与阿森纳之战:球队表现背后的诸多因素
在赛前发布会上,阿莫林称已基本确定曼联最强阵容。阿莫林作为中途接手的教练,常被外界评判,而曼联的老板和管理层似乎忘记了这点。在阿莫林熟悉球队过程中,曼联管理层没给球队安静的进步环境。媒体察觉球队可能大洗牌,几乎所有球员都可能被出售,这使得曼联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。

阿森纳在萨卡缺席时,热苏斯得到机会,与哈弗茨形成双前锋组合,但这并非长久之计,因为阿尔特塔思路不变。比赛中阿森纳仍采用433体系,热苏斯替代萨卡。曼联则不同,加纳乔出任右边锋首发。比赛开始后,曼联想积极进攻却在中场失势。在不同的后卫体系下,这一失势带来的影响不同。曼联在被对手调动时,向前遇到困难,赫伊伦受限制,巴因迪尔大脚精度不足。不过阿莫林的343体系缩成541站位时,虽中后场联动不足,但防守不易被突破。
阿森纳早获球权,却在15分钟才有第一次威胁进攻,且多在转换阶段出机会。曼联存在诸多问题,如门将脚法、赫伊伦接球效率、中场接应等。尽管如此,只要阿森纳进攻速度不足,曼联就能守住防线。开局阶段后,阿森纳逼抢力度下降,曼联有了控球空间。但曼联在进攻处理上仍有不足,防守时343体系也存在短板,马奎尔等球员存在各种问题,包括年龄、身体损耗带来的能力下滑等。
阿莫林的防守体系注重向前和进攻,加纳乔出任边锋让曼联有了不同的反制。不过这种进攻风格下,曼联难以像对阵其他队时控制球权。比赛中出现了争议时刻,阿森纳失去关键球员后,曼联在上半场末打出进攻。曼联上半场表现不佳,无球防守有大体模样,但局部有缺陷,有球时中场接应和前锋锐度也有问题。
从四后卫到三后卫,曼联虽不像滕哈赫时期那样极端,但也有新的不足。加纳乔首发提升了向前能力,却失去控场能力。比赛中出现多次争议判罚,达洛特红牌、定位球失误等让比赛充满变数。阿森纳在人数占优时没把握战机,曼联少一人却能周旋。阿莫林换人准确,维持了防守强度,而阿尔特塔换人调整少。加时赛曼联士气高涨,阿莫林应对得力,最终曼联在点球大战获胜。曼联虽有诸多不足,但凭借历史底蕴拼下硬仗,阿森纳则令球迷失望,面临可能四大皆空的局面。